导航 搜索
×关闭
×
你当前的位置:盘龙历史网 > 文史百科 > 正文

《万历十五年》与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哪个更客观?

2020-11-04 23:47:40 来源:盘龙历史网

  我们看到他笔下的各种人物都是活的,有情感的,不是电视剧和电影里面那些刻板的正派和反派,而是活生生的人。有理想,但是会妥协,有善念,也有恶意。

  读二十四史的时候,我从未被有气节的人打动,史官们的刻板文字写不活那些人,那些气节也只是变成了符号。而在看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时候,从开始的文天祥到最后的卢象昇,每一个有气节的人都深深打动我。中学时候学《五人墓碑记》,没有任何感觉,在读这本书的时候,五人就义时候的从容以及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,难以忘怀。多年以来,看书看电视剧看电影,我都没有落过泪,唯有一次,在读当年明月笔下的杨涟,热泪盈眶,难以自已。

  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,这些人一生的经历就在眼前,他们聪明的地方,他们愚蠢的地方,他们如何成功又如何失败,这些事情摆在眼前,我觉得比任何心灵鸡汤和成功学都来的实在。

  有些文字简直是神来之笔。

  所谓“杀降不祥”,所谓“天道若存,必定有报”,根据哲学原理分析,大致应归入迷信之类,但迷信之所以被称为迷信,是因为有人信。

  当年白起不信,项羽不信,常遇春不信,胡宗宪也不信。

  毕竟死于非命,毕竟失去天下,毕竟四十暴亡,毕竟……

  人,毕竟是要讲点道义的。

  还有

  对明朝而言,这实在不是个太大的事。

  既然不是什么大事,自然就没人管,自己不管别人当然也不管,加上那些无聊的言官泼脏水,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单全收,日本和朝鲜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说各话,于是,对这场战争的评价,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:争议、误解、谜团。

  然而无论大小,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件事情:

  四百多年前,有一群人为了摧垮贪欲和邪恶,远赴他乡,进行过一场伟大的战争,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里,他们中的许多人,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。

  所以我认为,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,知道有这样一场战争,有这样一群人,曾为了捍卫自由与正义,英勇奋战,毫无畏惧。

  为了那些无比的智慧,无畏的勇气,以及无私的牺牲。

  万历二十七年(1599)四月,征倭总兵麻贵率军凯旋归来,明神宗在午门接见了他。

 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厌其烦的程序仪式后,明神宗下旨,当众宣读大明诏书,通传天下,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结束。

  这是一封诏书,也是一个预言,因为在这份长篇大论之中,有这样一句话:

  〖义武奋扬,跳梁者,虽强必戮!〗

  还有

  嗟尔明朝,气数已尽。

  嗟尔,明朝对于上述八个字,崇祯应该是认账的,因为不认账不行。

  上台以前,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,死人妖干掉了,又出来党争,后金入侵,看准了袁崇焕,要他出来上岗,一顿折腾,后金没能折腾回去,袁督师倒给折腾没了,本想着卧薪尝胆,忍几年,搞好国内经济建设,再去收复大好河山,结果出了天灾,又出来若干人等造反。

更多精彩内容请向下点击↓↓↓
上一页2/0/0下一页
下一篇:过河拆桥是什么意思?成语过河拆桥的故事

相关新闻